脑退化症,又名阿兹海默氏症,是最常见的认知障碍症类型和脑部退化疾病,但并非一个正常的衰老过程。脑退化症病人的脑神经细胞明显减少与丧失功能,是一种慢性的神经退化疾病。
脑退化症病因
脑退化症的病因仍不清楚。截至2012年,香港65岁或以上的长者有10%患有脑退化症,每年新增个案达18,000多宗。研究估计到2036年,脑退化患者会高达28万人,占全港人口大约4%。研究亦指出女性较男性发病率较高,在六十五岁长者中,女士每五位就有一位患病;男士每十位中便有一位患病。
脑退化症病征
轻度患者:
- 记忆力衰退-经常忘记及遗失私人物件(例如锁匙)
- 丧失时间感与方向感-例如迷路/忘记地址
- 判断能力减退-例如昼夜节律紊乱,不懂按季节穿着衣服
- 语言表达出现问题-不能清楚表达意思
- 性格突变-例如变得情感冷漠,多疑、迷惑等
中度患者:
中度脑退化患者除了出现以上症状,还可能出现精神经症状:
- 如幻觉、妄想、焦躁、攻击倾向等-被迫害和被偷窃的妄想很常见;被配偶背叛的妄想更常见于男性患者
- 情绪和行为变得变幻无常
- 丧失原动力
- 在进行室外活动以及个人卫生等方面开始需要协助
重度患者:
- 患者的记忆能力完全丧失
- 出现失语、失认等症状
- 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严重者有大小便失禁问题
脑退化症治疗方法
现时,脑退化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两种。
药物副作用:
- 有恶心感、肠胃不适及腹泻等。
- 痉挛
- 心跳减慢
- 食欲降低
- 体重减轻
以上药物透过抑制胆碱酶(cholinesterase) ,使脑中的乙醯胆碱(acetylcholine)含量增加,以增加脑退化症病人所缺少的神经传递物质。除以上药物,医生亦会处方其他精神科药物去消除其他伴随症状,例如:思觉失调、抑郁情绪、焦虑等等。
非药物治疗
除了透过药物治疗去消除症状,还要配合其他治疗去改善患者的认知能力、情绪,从而令他们的生活素质在疾病的影响下仍能得到保障。常见的治疗包括:
- 认知治疗-现实导向、记忆训练等等
- 行为治疗-仔细分析导致的原因来改善患者行为问题
- 怀缅治疗-协助患者回想过往事件,以正面的态度畅谈往事,来刺激患者的认知功能
脑磁激技术
由于大部分患有脑退化症的都是老年人,药物的副作用老年人的身体产生的负面影响较大。例如头晕、虚弱、肌肉无力都会令老人家有容易跌倒的风险,后果可大可小。患者可以选择非入侵性、安全而且有效的脑磁激治疗。
相关技术对于治疗脑退化症已经得到欧盟认证,获准为医治轻度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的有效疗法。在美国,多间大学亦正在进行多项大型临床试验,相关技术已经申请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正等待批核。相信脑磁激治疗将会越来越普及,为脑退化病患者及其家人带来治疗的新希望。
治疗原理
在治疗中,透过磁场所生的短暂电磁脉冲可以直接穿过头皮,剌激大脑皮层,从而增加大脑皮质的兴奋性(Excitability)和可塑性(Plasticity),从而增加脑经元活动,信号传递亦会持久增强,从而改善患者的认知能力,例如记忆,注意力以及执行力等等。
脑磁激技术治疗成果
早期病理学研究一直认为脑退化是因为脑部的神经传递物质分泌失冲。近年越来越多病理学研究为脑退化症的成因提供更多不同的解释。
根据最新外国研究的结果指出,患者脑部的连接功能(Dysfunctional connectivity),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和皮质兴奋性(Cortical excitability)都有结构性困难,但目前的药物治疗却未能在此起任何作用。
脑磁激治疗却正正针对增加脑神经元的连接性起着重要作用,研究显示:
- 持续并且合适的脑磁激治疗比药物治疗更为有效
- 脑磁激可以改善空间记忆缺憾、认知能力、日常活动和决策能力
- 透过脑磁激增加脑皮质和海马区的功能连系性来增强患者的关联记忆能力(Associative memory)
- 在完成疗程后,在患者认知能力方面,效果持续。
- 多份系统综述研究(Systematic review)亦肯定脑磁激对于治疗轻度认知障碍,阿尔茨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都有显著功效
參考資料:
Cirillo, J. & Perez, M.A. (2015). Subcortical contribution to late TMS-induced I-waves in intact humans, Front Integr Nuerosci, 9, 38.
de Haan, W., van Straaten, E., Gouw, A., & Stam, C. (2017). Altering neuronal excitability to preserve network connectivity in a computational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 PLoS Comput Biol, 13(9).
Freitas, C., Mondragon-Llorca, H. Pascual-Leone, A.(2011). 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in Alzheimer’s disease: systematic review and perspective for the future. Exp Gerontol, 46(8), 611-27.
Lage, C., Wiles, K., Shergill, S.S., Tracy, D.K. (2016).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ffects of low-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cognition. J Neural Transm (Vienna), 123(12), 1479-1490.
Perry, E.K., Gibson, P.H., Blessed, G., Peery, R.H. & Tomlinson, B.E. (1977). Neurotransmitter enzyme abnormalities in senile dementia. 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 and 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ctivities in necropsy brain tissue. J Neurol Sci, 34(2), 247-65.
Lisanby, S., Luber, B., Perera, T., & Sackeim, H.A. (2000).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applications in basic neuroscience and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Int J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3(3), 259-273.
Wang, J.X., Rogers, L.M., Gross, E.Z., Ryals, A.J. Dokucu, M.E., Brandstatt, K.L., Hermiller, M.S., & Voss, J.L. (2014). Targeted enhancement of cortical-hippocampal brain networks and associative memory. Science, 345(6200), 1054-7.
臺灣失智症協會. Retrieved from http://www.tada2002.org.tw/tada_know_02.html
*声明:把脑磁激应用于治疗以上身心适应症仍属试验性质,虽然部分临床研究取得正面成果,但此临床应用仍未取得美国的FDA认证和欧洲的CE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