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退化症,又名阿茲海默氏症,是最常見的認知障礙症類型和腦部退化疾病,但並非一個正常的衰老過程。腦退化症病人的腦神經細胞明顯減少與喪失功能,是一種慢性的神經退化疾病。

腦退化症病因

腦退化症的病因仍不清楚。截至2012年,香港65歲或以上的長者有10%患有腦退化症,每年新增個案達18,000多宗。研究估計到2036年,腦退化患者會高達28萬人,佔全港人口大約4%。研究亦指出女性較男性發病率較高,在六十五歲長者中,女士每五位就有一位患病;男士每十位中便有一位患病。

腦退化症病徵

輕度患者:

    • 記憶力衰退-經常忘記及遺失私人物件(例如鎖匙)
    • 喪失時間感與方向感-例如迷路/忘記地址
    • 判斷能力減退-例如晝夜節律紊亂,不懂按季節穿著衣服
    • 語言表達出現問題-不能清楚表達意思
    • 性格突變-例如變得情感冷漠,多疑、迷惑等

中度患者:

中度腦退化患者除了出現以上症狀,還可能出現精神神經症狀:

    • 如幻覺、妄想、焦躁、攻擊傾向等 - 被迫害和被偷竊的妄想很常見;被配偶背叛的妄想更常見於男性患者
    • 情緒和行為變得變幻無常
    • 喪失原動力
    • 在進行室外活動以及個人衛生等方面開始需要協助

重度患者:

    • 患者的記憶能力完全喪失
    • 出現失語、失認等症狀
    • 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嚴重者有大小便失禁問題

腦退化症治療方法

現時,腦退化症的治療方法主要分為藥物和非藥物治療兩種。

藥物副作用:

    • 有噁心感、腸胃不適及腹瀉等。
    • 痙攣
    • 心跳減慢
    • 食慾降低
    • 體重減輕

 

以上藥物透過抑制膽鹼酶(cholinesterase) , 使腦中的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含量增加,以增加腦退化症病人所缺少的神經傳遞物質。除以上藥物,醫生亦會處方其他精神科藥物去消除其他伴隨症狀,例如:思覺失調、抑鬱情緒、焦慮等等。

非藥物治療

除了透過藥物治療去消除症狀,還要配合其他治療去改善患者的認知能力、情緒,從而令他們的生活素質在疾病的影響下仍能得到保障。常見的治療包括:

    • 認知治療 - 現實導向、記憶訓練等等
    • 行為治療 -仔細分析導致的原因來改善患者行為問題
    • 懷緬治療 -協助患者回想過往事件,以正面的態度暢談往事,來刺激患者的認知功能

腦磁激技術

由於大部分患有腦退化症的都是老年人,藥物的副作用老年人的身體產生的負面影響較大。例如頭暈、虛弱、肌肉無力都會令老人家有容易跌倒的風險,後果可大可小。患者可以選擇非入侵性、安全而且有效的腦磁激治療。

相關技術對於治療腦退化症已經得到歐盟認證,獲准為醫治輕度至中度「阿爾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的有效療法。在美國,多間大學亦正在進行多項大型臨床試驗,相關技術已經申請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 正等待批核。相信腦磁激治療將會越來越普及,為腦退化病患者及其家人帶來治療的新希望。

治療原理

在治療中,透過磁場所生的短暫電磁脈衝可以直接穿過頭皮,剌激大腦皮層,從而增加大腦皮質的興奮性(Excitability) 和可塑性(Plasticity),從而增加腦經元活動,信號傳遞亦會持久增強,從而改善患者的認知能力,例如記憶,注意力以及執行力等等。

腦磁激技術治療成果

早期病理學研究一直認為腦退化是因為腦部的神經傳遞物質分泌失衝。近年越來越多病理學研究為腦退化症的成因提供更多不同的解釋。

根據最新外國研究的結果指出,患者腦部的連接功能(Dysfunctional connectivity), 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 和皮質興奮性(Cortical excitability) 都有結構性困難 ,但目前的藥物治療卻未能在此起任何作用。

腦磁激治療卻正正針對增加腦神經元的連接性起著重要作用,研究顯示:

    • 持續並且合適的腦磁激治療比藥物治療更為有效
    • 腦磁激可以改善空間記憶缺憾、認知能力、日常活動和決策能力
    • 透過腦磁激增加腦皮質和海馬區的功能連繫性來增強患者的關聯記憶能力(Associative memory)
    • 在完成療程後,在患者認知能力方面,效果持續。
    • 多份系統綜述研究(Systematic review) 亦肯定腦磁激對於治療輕度認知障礙, 阿爾茨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都有顯著功效

參考資料:

Cirillo, J. & Perez, M.A. (2015). Subcortical contribution to late TMS-induced I-waves in intact humans, Front Integr Nuerosci, 9, 38.

de Haan, W., van Straaten, E., Gouw, A., & Stam, C. (2017). Altering neuronal excitability to preserve network connectivity in a computational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 PLoS Comput Biol, 13(9).

Freitas, C., Mondragon-Llorca, H. Pascual-Leone, A.(2011). 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in Alzheimer’s disease: systematic review and perspective for the future. Exp Gerontol, 46(8), 611-27.

Lage, C., Wiles, K., Shergill, S.S., Tracy, D.K. (2016).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ffects of low-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cognition. J Neural Transm (Vienna), 123(12), 1479-1490.

Perry, E.K., Gibson, P.H., Blessed, G., Peery, R.H. & Tomlinson, B.E. (1977). Neurotransmitter enzyme abnormalities in senile dementia. 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 and 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ctivities in necropsy brain tissue. J Neurol Sci, 34(2), 247-65.

Lisanby, S., Luber, B., Perera, T., & Sackeim, H.A. (2000).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applications in basic neuroscience and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Int J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3(3), 259-273.

Wang, J.X., Rogers, L.M., Gross, E.Z., Ryals, A.J. Dokucu, M.E., Brandstatt, K.L., Hermiller, M.S., & Voss, J.L. (2014). Targeted enhancement of cortical-hippocampal brain networks and associative memory. Science, 345(6200), 1054-7.

臺灣失智症協會. Retrieved from http://www.tada2002.org.tw/tada_know_02.html

 

*聲明:世界各地的臨床研究不斷取得突破和正面成果,腦磁激技術應用於治療以上身心適應症正處於臨床試驗及/或申請官方認可階段,有待美國的FDA和歐洲的CE發出官方認證。